什么是牙槽骨突出图片
金融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会议提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路径。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交织演进,深刻重塑全球创新版图与产业格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其创新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对科技创新前沿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重大成果转化的支撑效能。深刻把握并强化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赋能作用,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具有极其关键的战略意义。
风险管理构成科技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科技创新活动天然伴随高度的不确定性与长周期特征,传统金融体系在风险识别与定价上面临挑战。科技金融通过发展专业化的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PE)基金,运用复杂的风险评估模型与组合管理策略,能够精准量化技术研发与市场转化的潜在风险与收益,有效分散非系统性风险。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特别是科创板、北交所的设立并试点注册制,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具备不同风险特征的科技企业提供了多元化、市场化的风险分担与定价平台,显著降低了科技创新融资门槛。这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孕育颠覆性创新提供了关键的风险资本支持,筑牢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基石。
期限匹配成为科技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周期漫长且资金需求巨大,与追求短期回报的传统信贷存在天然矛盾。科技金融致力于破解这一“期限错配”难题。一方面,大力发展长期耐心的资本,如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其投资视野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长周期高度契合。另一方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投贷联动等创新金融工具,通过灵活的结构设计,将长期技术价值转化为可融资、可流转的资产,并有效缓释过程中的阶段性风险。这种对技术生命周期各阶段资金需求的精准“灌溉”,极大加速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形成现实生产力的进程,有力支撑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价值发现与资源配置体现科技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核心功能。基于金融市场降低信息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科技金融通过构建更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更活跃的并购重组市场以及更专业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显著提升了市场对前沿技术价值及其产业化前景的识别与评估能力。活跃的创投生态与畅通的退出渠道,使得资本能够敏锐地流向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领域与新兴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等模式的深化,则精准聚焦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协同创新需求,推动创新要素在产业链条内高效流动与深度融合,促进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多链协同”,为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科技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588家,IPO募集资金9232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31亿元,合计超万亿元,有力支持了新质生产力发展。
面向未来,需沿着三大路径深化科技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首先,强化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精准导向与协同发力,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差异化监管政策、税收优惠等组合拳,持续引导更多长期性、低成本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次,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攻坚,推动全面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着力提升对“专精特新”企业及未来产业的服务包容性;丰富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工具箱,在防范估值泡沫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建设,持续优化有利于耐心资本形成的制度环境与市场生态。
再次,构建科技金融基础设施与生态体系,加快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和流转市场建设,破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核心障碍;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信用体系建设,降低科技金融信息不对称;鼓励发展科技金融专业服务机构,提升风险识别、定价与管理能力,为金融体系服务科技创新筑牢根基。尤其要深刻领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的战略意图,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其对保障产业链安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作用。
(作者冯俊系江苏省南通市政协委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辑:董雨吉